合作咨询热线:

400-123-4567

行业知识

传统行业在知识赋能下焕发新生

文字:[大][中][小]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5-06-15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

  “你北大毕业,怎么去做正骨了?”2017年,张乐超从北京大学毕业,进入公立三甲医院工作,却一度因病卧床,后经中医正骨重获新生,由此毅然踏上中医正骨学习之路。如今,身为北京正骨师的他,年收入超百万,可伴随而来的是诸多异样目光,甚至因此被同学踢出班级群。(3月24日红星新闻)

  在不少人眼中,北大毕业生投身正骨行业,是“浪费教育资源”,有人更斥其为“北大败类”。这种观念的根源,在于社会对职业价值的评判仍停留在“体面”与“收入”的二元框架中,医生、律师、金融从业者被视为“正确”的精英路径,而正骨师、手艺人、服务行业则被世俗归为“次等选择”。

  但细究起来,这套逻辑破绽百出。论收入,张乐超年薪远超众多同龄医生;谈社会价值,他用现代医学理论革新传统正骨技术,推动行业专业化发展。可偏见仍顽固存在,根源是社会对“名校生”有过度期待,社会要求他们成为某种“标准答案”的代言人。

  张乐超的选择并非心血来潮。两次腰椎手术失败后,中医正骨让他重获健康,这使他深刻领悟到医学本质是解决问题,而非拘泥于形式。他巧妙结合现代解剖学与中医正骨,摒弃传统“硬掰”手法,开创更安全的技术体系,彰显出医学背景与实证思维融合的强大力量。

  然而,针对张乐超的争议从未消散。有人质疑其高收费是“割韭菜”,也有人批评他缺乏行医资质。这些问题固然需要行业规范与监管介入,但因此否定其职业选择的正当性,实则是一种思维惰性。

  当大众聚焦于他“年入百万”时,却忽略了他通过技术培训推动行业标准化的努力。目前他已培养百余名学员,试图借规模效应降低服务价格。从个体实践迈向行业变革,正是精英教育社会价值的延伸。

  从“北大屠夫”陆步轩到脱口秀演员李雪琴,再到张乐超,北大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日趋多元。这不仅是个人勇气的体现,更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。技术革命与产业升级模糊了传统职业边界,新兴领域急需复合型人才,他们凭借自身扎实的知识基础与创新思维,投身看似冷门却潜力无限的行业,在不同领域开疆拓土,成为时代趋势的生动写照。这也引出一个关键问题:职业尊严从何而来?是依附于社会标签,还是根植于创造的价值?

  在笔者看来,真正的职业尊严,应源于三个维度:对专业能力的敬畏,对他人需求的回应,对社会进步的推动。

  张乐超那句“人生其实没有那么标准的答案,你怎么活都行”,有力驳斥了职业偏见。当社会仍在纠结“北大毕业生该做什么”时,我们更应思考:教育的终极目标,究竟是生产符合模板的“社会零件”,还是塑造敢于定义自我价值的“完整的人”?

  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,应容得下精英褪去长衫、躬身入局,也当允许传统行业在知识赋能下焕发新生。张乐超的“正骨”事业,矫正的不仅是患者的身体,更是被偏见扭曲的职业价值观。当越来越多的人勇敢突破既定轨道,我们终将明白,真正的文明之光,不在整齐划一的“体面”,而在多元多彩的蓬勃生机之中。

返回上一步
打印此页
400-123-4567
浏览手机站